2007年12月29日 星期六

我不買股票,改抱指數基金

我不買股票,改抱指數基金!
券商營業員與小散戶的投資血淚
小林擁有八年券商營業員經驗,但2001年股市崩跌讓他大賠70%;鍾健是一個小散戶,憑感覺做太電股票,讓他慘賠五成。慘賠經驗讓他們放棄個股,改抱指數型基金,以指數報酬取代個股獲利。
「不要再跟我推薦股票」、「不要再跟我建議基金」,身邊認識的朋友幾乎都說過同樣的話。連續三年股市大空頭下來,有太多的股票或是基金投資人受重傷出場,因此,一講到投資,幾乎是許多人內心最大的痛。
但就在所有人都喪失信心時,行情卻又默默的啟動,今年以來,全球股市漲幅超過三成的不是少數,所有散戶再次為錯過反彈行情而扼腕不已。然而,處在此時此刻,投資人又面臨痛苦的考驗了:「明年經濟成長率要比今年好,所以,股票應該加碼?」但是,「股市漲了一大波,現在追還有利潤嗎?」「許多個股股價漲了一倍,還有哪些股票可以選呢?」一個接一個的問題,就向走馬燈一樣,不斷在腦海中轉來轉去,可憐的投資人又陷入了一個天人交戰的過程。
如果此時告訴你有一種投資工具,讓你不用懂股票,也不用管基金經理人的操作績效,只要看好股市會有行情,就可以跟著賺錢的低風險工具,大概沒有幾個投資人會相信。但事實上,就是有這麼符合傻瓜投資法的工具,在我們的身邊出現了。
今年6月30日加權指數大約在4900點位置,10月30日指數來到約6100點位置,四個月期間大盤上漲約1200點、漲幅24%,如果不想買股票、也不再相信股票型基金,要用什麼工具才能賺到這波千點行情呢?答案是「台灣50」。
「台灣50」是寶來卓越50基金的簡稱,又稱為TTT,今年6月30日正式掛牌(當天36.92元),截至10月31日止(當天48元),四個月漲幅達30%,不只超越大盤同期表現的24%,同時也比大部分的股票型基金表現還好。
台股是一個高度波動的市場,不管多頭、空頭,年年一定會有一個千點以上的大波段行情,理論上,波動幅度愈大、風險愈大,但也意味著獲利空間愈大。但是這種年年都有的大行情,對大多數投資人來說,看得到、吃不到,因為不管是自己選錯股票,或是你的基金經理人選錯了股票,不只會讓你錯失大行情,還可能倒賠一筆。
這個今年才在台灣亮相的新金融商品,卻能夠讓大多數投資人在面對千點行情時,看得到、也吃得到,但是到目前為止,真正參與的散戶其實並不多。跑基金線多年的資深記者也是理財作家羅際夫,一向喜歡嘗試新金融商品,今年6月30日TTT一發行,他就一馬當先進場買進,他認為這是台灣第一檔指數型基金,加上被傳為國安基金的護盤工具,績效一定不會差,所以他掛牌第一天就融資買進TTT,一周後賣出,獲利達17%。隨後他又轉手放空,但發現股市下跌空間不如預期大,10天後立刻出場,獲利近2%。
其實,除了台灣市場新推出的TTT外,在國際市場上指數基金近年也刮起了一陣旋風,一些對投資訊息敏銳的投資人,早就默默搶賺國際股市的反彈行情。
過去,大部分保守的投資人可能只能投資國外的股票型基金,少數積極的投資人可能直接買股票,但前者因為許多人受傷不輕,一時之間信心還未恢復,而後者的難度則比較高,參與的人更是有限。現在,透過指數基金的興起,投資人其實有更簡單的管道來賺股市大漲行情,以下,就是一位外資券商營業員、與一位小散戶,也分享他們投資指數型基金的親身經驗。
券商營業員小林看破股票真相,開始擁抱指數基金我擁有八年外資券商營業員的實戰經驗,但我也曾經大賠70%。2000年3月網路泡沫夢碎,引發全球股市重挫,當年底美國、台灣、香港、韓國、日本股市跌幅都在五成以上,我也逃不過大賠七成的悲慘命運。我想這是因為我跟大家一樣,都不願意相信股市空頭真的來臨,更相信專家或研究報告說股市明年會更好,所以一路往下加碼攤平,直到賠了七成以上我才領悟,股市空頭真的來了,只能認賠出場。
****看好中國,買香港盈富指數基金那時,股市漲漲跌跌中一路往下走,常常是指數漲了一些,但介紹給客戶的股票卻下跌,從營業員「賺5毛賠10塊,你說奇怪不奇怪」的順口溜,就可以知道我們被客戶罵的多慘,根本就不知道要怎麼推薦股票了。
看著2001年股市一路崩跌,眼睛盯著報價螢幕全球股市走一遍,心想美國、日本股票是暫時不能碰了,大中華經濟圈看起來似乎好一些,但礙於台灣政府規定不可以投資中國大陸股市,所以香港盈富基金(Tracker Fund of Hong Kong;TraHK)便成為我的新選擇。我在2002年中國農曆年前進場,當時心態是不貪多,一個月賺了10%後就出場。
個股透明度低,指數基金透明度高當時,我也建議客戶進場買指數型基金,但會接受的多半是受傷慘重或是新進場的客戶。像有位客戶今年年初想進場,但因為不懂美國個別股票特性,所以買進費城半導體的一檔指數型基金(Biotech HOLDRs;BBH),我提醒客戶指數型基金波動幅度相對小,不能急,並且要以時間換取股價空間,今年以來費城半導體指數漲了七成,相關連的指數基金當然也為這位客戶賺了不少。
我的投資心得是,買個股是買一家公司的前途,買指數型基金則是買一個國家或一個產業的經濟前景,前者透明度掌握在公司派手裡,但後者的透明度相對高很多。投資人如果認為股市向上空間比向下機率大,又不懂得要選什麼個股時,指數型基金會是比較好的選擇。不過指數型基金的波動幅度較小,需要長時間投資,投資人要有耐心,以積小賺成大賺的心態來投資。
****散戶鍾健栽在太電,轉求穩健獲利的指數基金我七年前開始玩股票,當時就明白「散戶不可能打敗上市公司大股東」的道理,因此我抱著學經驗的心態,有獲利就當做是附帶獎賞。真正開始玩股票是在工作一年後,都是聽朋友說或從媒體報導來選股,雖說聽消息進出,又融資操作,倒也沒有大輸贏,但以次數來說,還是賺少賠多。直到1998年,太電讓我慘賠五成以上,才讓我對「賠錢」有了強烈感受。
***憑感覺買股票,慘賠五成當時政府剛開放大哥大業務,大哥大概念股很紅,朋友說太電有轉投資大哥大很不錯,我「感覺」也應該會漲上來,所以太電股價從50元掉到30元時,我就進了一些,沒想到又一直往下跌到20元,我想這家公司歷史悠久,相關企業很多,董事長孫道存給人印象也不差,就買進一些來攤平成本,直到股價跌至10元,我才死心全部賣出。
我學到的教訓,就是不能只憑感覺進出,我開始學看財務報表,更從政策面來看股價或大盤的趨勢;最重要的是,投資變得比較保守,不但選股價波動性低的股票,也以5%為獲利目標,賺到就出場。為什麼設定5%?因為我認為散戶是沒辦法在股市賺錢的,有5%的獲利應該就要很滿足了,至於手續費、證券交易稅等成本並不重要,也沒搞懂過。
***觀察兩個月進場,兩個月後獲利8%我後來注意到TTT,這支基金是將市值前50大的上市股票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新商品,並且在股市掛牌,自它掛牌以來,我開始關心它的股價走勢外,也去參加說明會。
在兩個月的觀察下,我發現TTT涵括50檔股票,確實分散風險,股價波動性不大,適合沒時間看盤選股,又不要求高獲利的我,8月底我以44.75元買進,隨著股市漲上6000點,在短期內很難繼續走高的想法下,再以48.38元賣出,兩個月獲利8%。
至於何時會再買進TTT?這就要看大盤指數的表現了。這檔基金以貼近大盤指數為目標,以現在台灣政經環境,我認為指數回到5000點,就是相對低點,往上空間變大,投資這支基金就有獲利可能;若指數維持在6000點上下,繼續衝高機會不大,這檔基金暫時就不會有太大的表現。

沒有留言: